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内,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一只衔着橄榄枝的“数字和平鸽”从上海东方明珠塔启程,掠过青岛的碧海蓝天,飞越北京的红墙飞檐,一路飞往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这场“身临其境”的交互,生动展现了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区域数字经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数字和平鸽”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而这正与峰会期间凝聚的合作共识相互印证。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发布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声明,重申愿加强上合组织框架下数字经济合作;次日,由国家数据局牵头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在天津揭牌成立,推动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持续深化。
天津手握哪些“硬实力”与“好经验”?能为上合组织国家数字合作贡献哪些方案?
数字基建“搭骨架”
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岸边精准穿梭的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以厘米级精度抓取集装箱的无人桥吊,实时跳动着作业数据的中央指挥系统,正在有序工作。
“过去一条作业线24小时内要10多名司机轮班协作,现在一到两个人在中控室就能完成全流程监控作业。”天津港集团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介绍,自动化升级后,码头作业效率提升30%,单箱能耗降低20%,成了名副其实的“智慧零碳”标杆。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支撑这一变革的,是天津织密的“数字神经网”。围绕“5G+智能港口”建设,200座5G基站在天津港全域布局,实现集装箱与干散货码头智能化改造全覆盖。
延伸至全市,天津正加速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400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其中“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等4个场景还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为上合组织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数据赋能实体”样本。
如果说5G与场景应用是“数字血管”,那么算力就是驱动数字经济的“心脏”。
目前天津已形成“智算+超算”双轮驱动的算力体系,智算规模超1万P,超算规模占全国比重达20%;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连接14个省(直辖市)的20余家超算、智算中心,可为上合组织国家100多个行业提供算力支持。
跨境合作“破壁垒”
“以前发一批货到乌兹别克斯坦,光物流就要等30天,现在5天就能送到,成本还降了40%!”谈及与上合组织国家的数字贸易合作,天津津品跨境创始人万晓文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三年前开拓中亚市场时,“物流慢、信息差、清关难”曾让他屡屡碰壁。为破解难题,津品跨境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建起1000平方米的天津首个中亚海外仓,还搭建了“线上跨境贸易大数据履约平台”,将货源对接、物流跟踪等环节全部数字化,成功把合作“堵点”变成“增长点”。
“贸易数字化最关键的作用,就是极大减少了买卖双方的信息差。”万晓文说,数据优化让供需更明晰,实现了双赢。
万晓文(左6)签署“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项目”。受访者供图
如今,津品跨境的“数字+实体”模式成了上合贸易合作典型——在2025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上,其合作案例入选“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典型案例”,同期还有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在天津签约,“天津经验”加速走向上合组织国家。
“上合组织国家丝路电商合作日益广泛,我既是亲历者,也是受益方。”万晓文高兴地说。
这样的合作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超3.2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过半,电子商务合作已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天津早已布局:2024年出台《天津市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采用“海外仓+境内集货仓”两仓联动通关,创新数字化营销模式。截至目前,天津各类跨境电商出口主体超4000家,其中B2B企业1000余家,主打矿物冶金、机械装备等工业品类,B2C零售卖家3000余家,将自行车、地毯等“天津制造”送往上合组织国家寻常百姓家。
数字合作还在延伸:中国建材数字服务创新合作中心为中亚国家提供建材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巴汽车产融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巴基斯坦汽车产业升级,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更是拿下数据跨境领域“双首个”制度创新成果,为上合组织国家数据互联互通扫清制度障碍。
政策引导“强支撑”
机械臂精准舞动、传输带丝滑运转、自动导引运输车有序穿梭……在天津空港经济区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一条120米长的笔记本电脑智能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在这里,AI、5G、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制造全流程,平均每9秒就能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
联想天津零碳智造工厂。联想天津供图
这里不仅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还能根据上合组织国家客户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快速交付”。企业智能制造负责人赵天铨自豪地介绍:“我们自动贴片机的元器件贴装速度可达每小时17.2万个,每一块主板上需要贴装4000个以上的元器件,最小尺寸约为三分之一粒芝麻大小。”
不止如此,天津的智能制造版图正不断扩容。
新天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的酸轧生产线,以每分钟1200米的速度将3毫米厚的原钢板压延成0.5毫米的薄板;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作为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20分钟就能将10吨重的钢板加工成符合标准的平台零部件;全球首个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我国首款国芯非侵入式脑机智能头环、国内首个无人机四维实景模型认证……一大批硬核数字技术成果在这里落地,背后是天津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动。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个,其中9家跻身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行列,2025年还计划再培育不少于100家“先进级”以上智能工厂,为向上合组织国家输出“智能制造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围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天津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天津市算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天津市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构建起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覆盖算力基建、数据要素、数字贸易等多领域的政策体系。
正如天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合作平台揭牌仪式上所说:“天津将以最优的环境、最实的举措,把平台打造成上合组织国家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经验分享的重要基地。”在数字化浪潮中,天津正用行动证明,当中国北方的开放活力与上合组织的合作愿景相遇,必将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书写下充满机遇的“数字篇章”。